全球性影响的焦虑还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关于汉语新诗的“去中国化”误读
【出 处】:《
文学评论
》
CSSCI
2015年第0卷第1期 139-147页,共9页
【作 者】:
亚思明
【摘 要】
汉语新诗的现代更新进程屡被评论界指摘为数典忘祖,蹈袭西方。宇文所安对汉语新诗的批评引发一场关于新诗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争论。参照这场跨国论辩双方的主要观点和事实依据,以及德国诗人恩岑斯贝格尔对“世界诗歌”现象的阐释,追踪汉语新诗写作与传统诗学的纵向关联,不难发现,以北岛为代表的汉语先锋诗人向西方探求美学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间接追寻,其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并非是对西方风尚的简单模仿,而是真实历史情境下诗人寻求自我解放的必然选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性的“流散”语境使得诗人获得了一种反观中西的双重视野和优化整合的创新机遇,从而摆脱现实因素的制约,从边缘出发,到世界文学的海洋中找回属于自己的民族传统的文化记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对朱光潜轶文“引论”的分析
下一篇:春晚作为媒介文化的运行机制及其哲学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