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中国文化的听觉传统及其对叙事的影响
【出 处】:《
文学评论
》
CSSCI
2016年第0卷第1期 135-144页,共10页
【作 者】:
傅修延
【摘 要】
人类主要通过叙事来传递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故事的讲述方式又会受到感知媒介与途径的影响。视觉固然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听觉情有独钟,"听"在汉语中往往指包括各种感觉在内的全身心反应,"闻声知情"更被认为是一种圣贤境界的认知能力。听觉传统作用下中国古代叙事的表述特征,可以概括为"尚简""贵无""趋晦"和"从散",而"简""无""晦""散"对应的恰好就是听觉传播的模糊、断续等非线性特征。"缀段性"是西方汉学家和胡适等中国学者对明清小说结构的讥评,导致这一讥评的是亚里士多德重视外显联系的有机结构观,批评者没有注意到明清小说中其实存在着"草蛇灰线"般的隐性脉络。中西结构观念的差异表现在前者讲究有"连"有"断",以或隐或显、错落有致的组织形式为美,后者则专注于"连",以"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整体为美,而结构观念的差异又与感官倚重不无关系,这一认识有助于我们更有穿透力地去观察一些文化现象。
相关热词搜索: 明清小说 西方汉学家 灰线 尚简 身心反应 讲述方式 小说形式 感知方式 因果关系 《诗学》
上一篇:论自然生态审美的三大观念转变
下一篇:今文经学的制度美学与汉代审美文化的体制建构